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行业动态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2014年5月13日 

                   时间:2014-05-09 13:43:42 | 作者:吴涛 | 来源:中华建筑报

    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筑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2013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已高达15.9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所占比例近7%。可以说,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但是我们要看到,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在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转型,也有专家提出了新型产业化等。2013年底,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座谈时又提出了“建筑产业化”,一时间人们对此热议较多,即使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于建筑业发展方向也语焉不详。2013年,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郑一军会长的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就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2013年末召开的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深化建筑业改革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应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命题的定位较为科学,既符合党和政府早就提出的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发挥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本文综合“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研究做如下探讨。

  一、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发展演变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并没有建筑的概念,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只能在自然环境中寻求遮风避雨的场所。原始建筑是在原始社会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以满足于人的居住和规避自然灾害的需要。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观点,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曾经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奠定了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期间,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催生了原始建筑业,并且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

  传统建筑业形成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过程中。研究表明,在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提供水利、交通、军事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统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在封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传统建筑业在设计、材料、估价、营造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与建筑神话。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传统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均取得较大突破,使得建造摩天大楼和特大型建筑成为可能。以建筑材料为例,工业革命前一直以木、砖、石为主,工业革命直接引起建筑材料方面的技术变革,通过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实现的体育场、飞机库、火车站,带来了崭新的建筑空间形式。同时,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需要兴建大量基础设施和各类房屋建筑,进而促使原来分散的工匠组织起来成为专业化的建筑承包商。

  建筑业在由原始建筑业向传统建筑业再向现代建筑业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规律:在施工生产方面,从手工劳动走向机械化操作,从简单工艺走向复杂工艺,从个人的直接经验走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低产出走向高效率,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在企业经营方面,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化经营,从封闭走向全球化开放。

总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说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都已经取得或正酝酿着重大突破,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更加紧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与管理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也是在全球产业变革中必争的高地。

  目前,我国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改善人民生活,都不能没有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只有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如果我国不能紧紧把握住这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抢占先机,就会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基数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机遇期乃至更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建筑业这样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包容性强、弹性大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解决社会就业、消除穷困、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家园等意义极为重大。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为新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在旧中国,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建筑业也有能力承包一些高层及规模较大的建筑(如上海的17层中国银行大楼工程)。但总的说来,建筑业还很薄弱,尤其是规模经营不成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业是伴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在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从156项重点项目建设到“六五”计划前,建筑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努力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行业运行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乡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建筑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基本建设任务,为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为了筹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重点工程项目,在一些建造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此外,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又使其成为了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

  与此同时,目前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仍然大量存在。一是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存在“三低一高” (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的现象。二是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近二十多年来国家财政基本上没有给建筑业资金投入,致使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四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操作工人业务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产品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总的结论,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任务,建筑业使命光荣。为了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较高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全面促进和加快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要弄清和明确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本质,有必要对“现代建筑业”、“产业现代化”等相关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

  ()现代建筑业的特征

  现代建筑业与传统建筑业的区别在于:现代建筑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元素,即应用现代建造技术、现代生产组织系统和现代管理理念所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

  现代建筑业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建造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全球供应链系统而产生的,主要有以下特征:

  1.充分应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施工工艺、装备、材料高技术化,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贡献率较高,并呈现出建筑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建筑产品全寿命期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

  3.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利于保护环境的低碳绿色特色;

  4.建立起与现代建造技术相适应、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

  5.具有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6.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能迅速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产业的生产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产业现代化的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产业现代化的水平越来越高。

  从目前产业构成要素而言,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劳动资料现代化。即产业所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和工具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它是产业和产业体系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它是在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互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

  (3)产业劳动力现代化。产业现代化要求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实质性提高。产业现代化对于劳动力要求不是指个别的、单独的劳动力,而是要求有一个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及技能工人比重合理的劳动力结构。

  (4)产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设备和工具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否则就不能发挥现代设备和生产技术的作用。管理现代化表现为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5)技术经济指标现代化。一个产业是否现代化,关键在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上反映出来。例如,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劳动生产率、产值利润率、技术装备率、物质消耗水平、资金运用情况以及产业集中度等。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产业现代化最关键的首先是技术与经济的统一。一方面,产业现代化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产业,促使传统产业由落后技术向先进技术转变;另一方面,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定要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没有先进科学技术,绝不是现代化;没有经济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

  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目前,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还在起步当中,尚没有统一标准。在此,我们给出的定义也只是一己之见。建筑产业现代化应是:以人文绿色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以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融投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和社会与经济效益,全面实现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低碳绿色建筑产品。​

  就现阶段而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

  1.最终产品绿色化。上世纪80年代,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建筑业资源消耗大,建筑能耗大、扬尘污染物排放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面对来自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更大挑战,去年国家启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政策导向上表明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

  2.建筑生产工业化。建筑生产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建筑产品。但不能把建筑生产工业化笼统地叫作建筑工业化,这是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建筑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大多是产品流动,人员固定,而且具有重复生产的特性。我们提倡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主要指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有大量的构部件可以通过工业化(工厂化)的方式生产,这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快建设速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消除污染物排放,以合理的工时及价格来建造适合各种使用要求的建筑。建筑生产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部分:

  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建筑部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就是在设计中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规范构件和产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部品,减少设计中的随意性,并简化施工手段,以便于建筑产品能够进行成批生产。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

  二是中间产品工厂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核心。它是将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需要的中间产品(包括各种构配件等)生产由施工现场转入工厂化制造,以提高建筑物的建设速度、减少污染、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三是施工作业机械化。机械化既能使目前已形成的钢筋砼现浇体系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得到提升,更是推进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和保障。它将标准化的设计和定型化的建筑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运输、安装,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来完成,从而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缩短工期。

  3.建造过程精益化。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过程。精益建造理论是以生产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精益思想原则(包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系列思想)为指导,在保证质量、工期最短、消耗最少资源的条件下,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以向用户移交满足使用要求的工程为目标的新型建造模式。

  4.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用整体综合集成的方法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组织起来,使设计、采购、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实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的组合,采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5.项目管理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将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的、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6.管理高管职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端管理人员是具有较高社会价值认同度的职业阶层。努力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会管理、善经营、作风硬、技术精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7.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持证,促进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向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制定有效措施、稳妥务实推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和实现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筑业是最先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进入市场的,但30多年来,反而觉得路子越走越窄,究其原因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主要问题之一。建筑业要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的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最迫切的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出重拳破解阻碍建筑业发展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包括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取消招投标制度中不合理的附加条款和各类名目繁多的保证金,拒绝“最低价”中标,合理定期公布贴近市场经济实际的工程造价指数等,切实为建筑业实现产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攒足后劲。

  1.首先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加强产权制度改革。要从规划设计、项目审批、融投资、建材生产、施工承包、工程监理及市场准入等方面,整合资源、科学设置、合理分工,鼓励支持企业间兼并重组与股权多元化,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经营。这就要求有关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建筑法》和相关企业资质标准的修订,尽快出台《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使之真正成为发挥政府作用和规范建筑市场的有力抓手。

  2.注重做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强调人文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创新设计,注重传承中华民族建筑文化,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的建设文明成果,更要避免洋垃圾侵蚀。特别是要把绿色建筑作为最终产品。绿色建筑是通过绿色建造过程实现的,包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施工、绿色技术和绿色运维。

  3.强调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驱动支撑。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的巨大作用在于推动了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管理方法的深度创新。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首先是要健全完善行业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依托“大、精、尖”工程技术与管理创新,解决复杂技术难题,形成先进工艺。近几年来,中国建筑业协会高度重视促使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方式,加强工法开发,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新技术。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先后有1000多项优秀管理成果发布,2400多项施工新技术评为国家级工法或国家专利,形成了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项目管理的优化升级,较好地实现了建筑产品全寿命期内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目标。

  4.大力推进建筑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强调建筑产品生产的全寿命期集成化。建筑产品的生成涉及多个阶段、多个过程和众多的利益相关方。建筑产业链的集成,在建筑产品生产的组织形式上,需要依托工程总承包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提倡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建筑产品,彻底改变目前传统的以现场手工作业为主的施工方法。

  5.加强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无论是建筑材料、设备还是施工技术,都应当具有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自然环境的功能。这就需要全行业关注、各企业重视,正本清源,切实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创新水平。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BIM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已成为建筑业走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助推力量,特别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必将成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7.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杆,科学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标准。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指标体系的纵横向对比,以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作为参照系,制定并反映在我国建筑业进步与转型升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

  总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涵盖范畴广、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

三、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深度创新

  工程项目是建筑业技术、资源组合和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要在深化建筑业改革上下工夫,而且必须以工程项目管理深度创新为立足点,促使其良性互动、协同推进。

  1.着力推动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既是我国建筑业企业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又是广大学者专家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结合行业实际研究创建的产物,已成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行动指南。但任何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为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既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同时项目管理创新本身又必须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进行检验。建筑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能否实现管理集成化和精细化,能否提升工程质量安全及风险管理能力,能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将在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成果的检验中体现出来并为之发展提供了新的标准,从而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实践、认识、创新、再实践、再认识、再创新”的螺旋式上升。所以,解放和发展建筑生产力,要以提升“项目生产力”为目标,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和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导向,深入研究建筑产业现代化赋予的新内涵,探讨其理论创新与调整建筑生产关系的范围和目标,科学把握理论前沿走向与实践发展路径。

  2.大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当前建筑业企业要在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EPC)和项目管理服务(PM)模式的同时,高度重视BOTBTEPCDBDBO等工程融资实施模式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物资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一体化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趋势表明,需要承包商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广泛的服务内容。大型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构建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融投资、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竣工投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全过程综合承包能力。

  3.积极创造项目资源组合方式创新。建筑产品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产业链流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多个过程,需要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立体空间中,资源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创造不同的产业价值。因此,要善于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之中,推动管理流程和项目组织方式的变革,创造新价值。同时,为了改变建筑产品同质化现象,应当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在全产业链上进行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打造新型的产业链形态,创造新的产业竞争力。

  4.全面推广项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优化升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现代化道路。近年来,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因此,要加快企业和项目层面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尽快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5.研究探讨项目利益形成机制创新。在项目全寿命期内,项目是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集合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冲突和内耗,特别是对于日渐涌现的大型复杂项目、项目群,利益主体增多,利益需求多样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果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必将影响到项目的实施效率,甚至导致项目失败。所以,利益相关者满意已经成为评价现代项目管理成功的标志。因此,要依据制度经济学、现代组织理论、合作竞争理论的原理,探讨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新机制的形成。例如,在项目部内部,可积极探索“项目模拟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方式。

  6.扩展企业文化与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是除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管理之外的重要资源,建筑业发展的文化创新趋势,既包括企业内部文化、又包括建筑产品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效率,项目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细化和延伸。项目管理创新应该注重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文化塑造,其实质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引导施工现场设计、监理、劳务分包等不同企业文化,通过共同的项目价值观和战略思维来吸引和凝聚参与项目管理的员工;其次要注重培育不辱使命的奉献精神,融入项目团队建设;再次,要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使之融入项目全过程管理;同时更要注重项目细化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强化项目部与劳务两个层次以项目文化为纽带的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通过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软实力。

  四、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必须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政策的扶持。特别是在现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划纲要和政策措施。从多年的实践看,不管是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还是今天提出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我国建筑业来说,从技术、投资、管理等层面都不会有什么问题,最关键的还是缺少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的长效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经济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和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引导性、弥补性、规制性作用。

  这是因为,往往市场配置资源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就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来解决和平衡有关问题。

  再就是由于环境局限性、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彻底、自然优势垄断等因素,市场有时也不能有效解决公共产品供给、分配公平等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协调作用。但最关键的还是市场机制有时会损害公平和公共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为市场制定提供规则、营造环境,实施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所以,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政府需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宏观决策和把握,充分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两只手共同推进。

  1.首先是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重要性和全新性的认识。要看到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给建筑业带来的不单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是对全行业一次观念上的革新和洗礼,特别是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强化综合协调,从行政体制改革、企业资质管理、项目规划设计、审批监管制度以及融资和税收等方面,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并成立推进领导小组,加强实施监管,切实抓紧、抓实、限期抓出成效。

  2.要围绕建筑业发展总目标,着眼长远,结合编制《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为主题,在国家层面上研究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内容应涵盖产业规模与结构、科技进步与节能减排、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国际市场拓展、工程承包主体行为规范、从业人员管理、市场准入与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方面。要力争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中的关键内容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科技公关计划,并进行专题研究。同时要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持续改进,以切实解决制约建筑产业现代化化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3.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程序、监管等方面的规范性建设,建立完整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体系。产业政策应包括: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财税、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贸易、产业人才。标准体系应包括:技术标准、生产标准、管理标准。标准化是实现产业现代化的基础,通过产业政策和规范标准,完善产业链聚集生产要素,整合社会资源,培育规范无形市场,为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打造战略联盟和平台,以确保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地。

  4.制定培育扶持骨干企业和适应产业现代化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具体实施计划。要集成各种市场资源,尽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同时要扩大建筑生产工业化示范基地,有计划、有侧重地给予扶持。当前,首先要重视解决住宅产业化的成本和市场问题,根据调研,凡是用“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干的项目基本上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所以没有市场。这样下去,产业现代化的深度和空间都将受到制约,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5.通过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让建筑业企业在推进产业现代化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受益。要尽快制定有利于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优惠政策。包括在企业晋级条件上增加必要条款,在招投标中对实施工业化生产的工程给予加分,在评优表彰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特别是要加大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经济与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比如,下一步“营改增”后如何解决进项税抵扣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且符合建筑业实际的措施。要借助于国家税制改革,对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有贡献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有差别的税制调整。一方面调整增加传统建筑施工方式的税收成本;另一方面对采用新型建筑生产工业化产品、绿色建造施工方式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通过税收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产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绿色建造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改造活动,加快建筑产品和新型材料的升级换代步伐。

  总之,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既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广大企业、大专院校共同关注、强力推进,最终才能实现。